明朝那些事兒

當年明月

歷史軍事

我們從壹份檔案開始。
姓名:朱元璋
別名(外號):朱重八、朱國瑞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二十七章 不得不反了!

明朝那些事兒 by 當年明月

2025-2-12 17:41

  收到兩人密奏,建文帝很是高興了壹陣子,精神病人朱棣自然也很高興,他終於有時間去準備自己的計劃了。
  朱棣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由於壹個意外的發生,他的計劃破產了。
  朱棣失算了,因為長史葛誠背叛了他。他把朱棣裝瘋的情況告訴了建文帝,並密報朱棣即將舉兵。壹向猶豫不決的兵部尚書齊泰終於做出了正確的決斷。他下了三道命令:
  壹、立刻命令使臣前往北平;
  二、授意張昺和謝貴立刻采取行動監視燕王及其親屬,必要時可以直接采取行動;
  三、命令北平都指揮使張信立刻逮捕朱棣。
  應該說這是壹個很好的應急計劃,但就如同我們之前所講,計劃的執行才是最重要的,這個計劃的第壹點和第二點都沒有問題,壞事就壞在第三點上。
  張信說不上是建文帝的親信,他是燕王親任的都指揮使,齊泰居然將如此重要的任務交給他,簡直是兒戲!想來這位書呆子是聽了太多評書,在他腦子裏,抓人就是“埋伏五百刀斧手於帳後,以摔杯為號”,完全估計不到權力鬥爭的復雜性和殘酷性。
  張信接到任務後,猶豫了很久,還是拿不定主意。他和燕王的關系很好,但畢竟自己拿的是朝廷的工資,如果通知了燕王,那不但違背了職業道德,而且會從國家高級幹部變成反賊,壹旦上了這條賊船,可就下不來了。
  生死系於壹線,這條線現在就在我的手中!
  關鍵時刻,張信的母親幫助他做出了抉擇,她老人家壹聽說要逮捕燕王,立刻制止了張信,並說道:“千萬不可以這樣做(逮捕燕王),我經常聽人說,燕王將來必定會取得天下,他這樣的人是不會死的,也不是妳能夠抓住的。”
  我們可能會覺得納悶,這位老太太平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她怎麽知道這樣的“天機”?綜合各種情況分析,這位老太太很可能是受到那些散布街頭和菜市場的算命先生們傳播的謠言影響,得出了這樣壹個結論。
  如此重大的決策,竟然受壹個如此可笑的理由和論據影響並最終做出,實在讓人覺得啼笑皆非。
  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張信的決斷】
  張信是壹個拿定主意就動手的人,他立刻去燕王府報信。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燕王府竟然不見外客。按說這也算燕王氣數已盡,來報信的都不見,還有什麽辦法?可偏巧這個張信是個很執著的人,下定決心,排除萬難,非要做反賊不可。
  他化裝後混入王府,再表明身份要求見燕王。燕王沒有辦法,只好見他,但燕王沒有忘記自己的精神病人身份,他歪在床上,哼哼唧唧說不出話來,活像中風患者。張信叩拜了半天,這位病人兄弟壹句話也沒有說。
  張信等了很久,還是沒有等到燕王開口,看來這位病人是不打算開口了。
  張信終於開口說話:“殿下您別這樣了,我有重要的事情要和您說!”那意思就是妳別再裝孫子了,有火燒眉毛的事要辦!
  誰知朱棣實在是頑固不化,居然繼續裝糊塗,假裝聽不懂張信的話。
  張信實在忍無可忍(看來想做反賊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站起身來大聲說道:“您就別裝了吧,我身上有逮捕您的敕令(逮捕證),如果您有意的話,就不要再瞞我了!”
  於是,壹幕醫學史上的奇跡發生了,長期中風患者兼精神病人朱棣神奇地恢復了健康。朱棣在壹瞬間完成了起床、站立、跪拜這壹系列復雜的動作,著實令人驚嘆。
  朱棣向張信行禮,連聲說道:“是您救了我的全家啊!”他立刻喚出在旁邊等待多時的道衍,開始商議對策。
  事情至此發生變化。
  【齊泰的後手】
  張信遲遲不見動靜,應該也在齊泰的意料之中,從事情發展看來,他已經預料到了這壹點,因為就在張信去燕王府報信後沒過幾天,張昺和謝貴就手持逮捕燕王官屬的詔書,率領大批部隊包圍了燕王府。
  看來齊泰也早就料到張信不可靠,所以才會有兩手準備。
  至此,從削藩開始,事情壹步步地發展,終於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把面具揭去吧,最後決斷的時刻來到了!
  朱棣病好沒多久,就立刻精神煥發起來,但他也沒有想到敵人來得這麽快,千鈞壹發之際,他召集大將張玉、朱能率衛隊守衛王府。由於事發突然,軍隊來不及集結,而外面的士兵人數要遠遠多於王府衛隊,朱棣正面對著他人生中最大的挑戰之壹,要取得天下,必先取得北平,而自己現在連王府都出不去!
  該怎麽辦呢?
  這是朱棣壹生中最為兇險的狀況之壹,外面喊打喊殺,圍成鐵桶壹般,若要硬拼明顯是以卵擊石,怎麽辦才好呢,難道要束手就擒?
  辦法不是沒有,所謂擒賊先擒王,只要把帶頭的人解決掉,這些士兵就會成為烏合之眾。但要做到這點談何容易,對方就是沖著自己來的,難道他們會放下武器走進王府讓自己來抓?
  關鍵時刻,朱棣突然意識到,自己好像忽略了什麽?!
  外面這些人到底是來幹什麽的?這似乎是壹個很明顯的問題,從他們整齊的制服、兇狠的面部表情、手中亮晃晃的兵器,都可以判斷出他們絕不是來參加聯歡的。但問題在於,他們真的是來抓自己的嗎?
  朱棣的判斷沒有錯,張昺和謝貴並沒有接到逮捕燕王的命令,他們得到的命令是逮捕燕王的官屬,偏偏就是沒有逮捕他本人的詔令!
  這真是百密壹疏,而燕王的膽略也可見壹斑,所謂做賊心虛,有些犯過法的人在街上見到大檐帽就跑,也不管這人到底是公安還是城管,原因無他,心虛而已。朱棣竟然在政府找上門來後還能冷靜思考,做賊而不心虛,確實厲害。
  於是朱棣下令請張昺和謝貴進王府。此二人並非傻瓜,好說歹說就是不進去。朱棣見狀便列出被逮捕人的名單,並表示這些人已經被抓住了,要交給政府,需要帶頭的來驗明犯人的身份。
  這下子兩個人不進也得進了,因為看目前這個形勢不進王府工作就無法完成,而詔書也確實沒有說要逮捕燕王。兩人商量後,決定進府,本來他們還帶了很多衛士壹起進府,但被王府門衛以其他人級別不夠拒絕了。王府重地,閑人免進,本來也是正常的,但在非常時刻,如果依然墨守成規就太迂腐了。偏偏這兩位就是這樣迂腐,居然主動示意士兵們聽從門衛的安排,然後兩個人肩並肩,大步踏入了鬼門關。
  壹進王府,可就由不得他們了,到了大堂,他們驚奇地發現精神病人朱棣扶著根拐杖坐在那裏,壹副有氣無力的樣子。見到他們來也不起身,只是讓人賜坐。此場景極類似今日之黑幫片中瘸腿黑社會老大開堂會的場景。朱棣這位黑老大連正眼都沒看他們壹下。
  張昺和謝貴的心中開始打鼓了。可是既然已經來了,說什麽也晚了。所幸開頭的時候氣氛倒還和睦,賓主雙方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了若幹意見,情況壹時大有緩和之跡象。
  就在二人暗自慶幸之時,有侍女端上瓜片(估計是西瓜),燕王朱棣突然腿也不瘸了,親自拿著兩片瓜朝張、謝兩人走來。兩人誠惶誠恐,起來感謝燕王。但他們哪裏知道,燕王這次玩了花樣,他似乎覺得摔杯為號太老套了,要搞搞創新。
  二人正要接瓜,朱棣卻不給了,燕王突然間變成了閻王,他滿臉怒氣,指著二人鼻子大罵道:“連平常老百姓也講究兄弟宗族情誼,我身為天子的叔叔,卻還要擔憂自己的性命,朝廷這樣對待我,天下的事就沒有什麽不能幹的了!”
  說完,朱棣摔瓜為號,燕王府內眾衛士把張、謝兩人捆了起來,這二位平時上館子都不要錢,沒想到吃片瓜還把腦袋丟了,同時被抓住的還有葛誠。朱棣壹聲令下將他們全部斬殺。
  這樣看來,那年頭想吃片瓜真是不容易啊。
  朱棣扔掉了手中的拐杖,用莊嚴的眼光看著周圍的人,大聲叫道:“我根本就沒有病,是奸臣陷害我,不得不這樣做而已,事已至此,也就怪不得我了!”
  【決裂!】
  被殺者的鮮血還未擦凈,朱棣就發表了自己的聲明,現場陷入了可怕的沈默之中。
  士兵們知道,就要打仗了,得把腦袋系在褲腰帶上去拼命。燕王的親屬們知道,自己的命運將會改變,不是從王侯升格為皇親,就是降為死囚。無論如何,改變現狀,特別是還不錯的現狀總是讓人難以接受的。
  畢竟大家都是人,都有自己的考慮,類似造反這種事情實在是不值得慶祝的,特別在成功之前。即使是義正詞嚴的朱棣本人,心底應該也是發虛的。但有壹個人卻是真正地興高采烈。
  這個人就是道衍,對於他而言,這正是最好的機會。他已經六十四歲了,為了等待這個機會,他已經付出了所有的壹切!他的壹生中沒有青春少年的意氣風發,也沒有聲色犬馬的享樂,有的只是坎坷的生活和孤燈下日復壹日的苦讀。
  他滿腹才學,卻未官運亨通;心懷天下,卻無人知曉。隱忍這麽多年,此時不發,更待何時!
  反了吧,反了吧,有這麽多人相伴,黃泉路上亦不寂寞!
  不登極樂,即入地獄,不枉此生!
  張昺和謝貴被殺掉了,可是他們的衛士還在門外等著,士兵們看見人壹去不返,最先想到的問題倒不是兩人有什麽危險,而是自己的肚皮問題。
  畢竟士兵也是人,拿著刀跟著妳來拼命,妳就要管飯,但是很明顯今天的兩位大哥不講義氣。王府裏面自然好吃好喝,卻把兄弟們晾在外面喝風。時間壹長,天也黑了,再等下去也沒有加班費給,於是眾人回家的回家,搞娛樂的搞娛樂,紛紛散去。
  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不久張、謝二人被燕王殺掉的消息就不脛而走,老大被殺,這還了得,於是眾多士兵操起家夥回去包圍王府,但他們雖然人多,卻沒有主將指揮,個別士兵雖然勇猛,也很快就被擊潰。
  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幹了,就幹到底吧!
  朱棣立刻下達第二道命令,奪取北平!
  大將張玉率兵乘夜攻擊北平九門。此時九門的士兵根本反應不過來,也沒有做激烈的抵抗,朱棣沒費多少工夫,就取得了九門的控制權。
  在當時,只要控制了城池的城門,就基本控制了整個城市。所謂關門打狗的成語不是沒有道理的,建文帝花了無數心思、調派無數將領控制的北平城在三日內就被燕王朱棣完全占據。
  城中將領士兵紛紛逃亡,連城外的明將宋忠聽到消息,也立刻溜號,率兵三萬退到懷來。
  朱棣終於奪取了北平城,這座曾是元朝大都的城市現在就握在朱棣的手中,他將在這裏開始自己的霸業!
  【給我壹個造反的理由】
  朱棣為這壹天的到來已經準備了很久,士兵、武器、糧食都十分充足,但他還缺少壹樣東西,那就是造反的理由。
  造反需要理由嗎?需要,非常需要。在造反這項活動中,理由看上去無關緊要,但實際上,理由雖不是必需的,卻也是必要的。
  對朱棣而言更是如此,自己是藩王,不是貧農,造反的對象是經過法律認可的皇帝。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自己都是理虧的。所以找壹個理由實在是很有必要的,即使騙不了別人,至少可以騙騙自己。
  於是朱棣和道衍開始從浩如煙海的大明法條規定中尋找自己的依據,這有點類似今天法庭上開庭的律師翻閱法律條文,尋找法律漏洞。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於找到了法律規則的漏洞,打了壹個漂亮的擦邊球。
  朱元璋並非完全沒有料到自己的兒子將來有可能會造孫子的反,他制定了壹套極為復雜的規定,用來制約藩王,但為了防止所謂奸臣作亂,他又規定藩王在危急時刻可以起兵勤王,即所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但這個規定有壹個關鍵之處,那就是需要天子密詔。而在朱棣和道衍看來,這個問題是不難解決的,他們充分發揮了自己厚黑學的本領,對這壹點視而不見,公然宣稱朝中有奸臣,要出兵“靖難”,清君側。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們居然還將這壹套歪論寫成奏折,公然上奏朝廷,向朝廷要人,擺出壹副義憤填膺的模樣,這就如同街上的地痞打了對方壹個耳光,然後激動地詢問肇事者的去向,並表示壹定要為對方主持公道。
  “靖難”理論的提出和發展充分說明朱棣已經熟練地掌握了權謀規則中的壹條重要原理:
  〖如果妳喜歡別人的東西,就把它拿過來,辯護律師總是找得到的。
  ——腓特烈二世原創〗
  【不祥的預感】
  既然壹切都準備好了,該幹什麽就幹什麽吧,但是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即使是造反這種事情也是需要搞壹個儀式的,領導要先發言,主要概述壹下這次造反的目的和偉大意義,並介紹壹下具體執行方法以及撫恤金安家費之類的問題。然後由其他人等補充發言,士兵鼓掌表示理解,之後散會,開打。
  朱棣的這次造反也不例外,早在殺掉張、謝二人之前的壹個月,他已經糾集壹些部下搞過壹次誓師儀式,當然,是秘密進行的。但在那次活動中,出現了壹個意外,使得朱棣產生了壹種不祥的預感。
  那是在六月七日,他召集壹群參與造反的人宣講造反的計劃,並鼓舞士氣。但就在他講得正高興的時候,突然風雨大作,房屋上的瓦片紛紛被吹落。眾人頓時面如土色。
  這實在不是壹個好的兆頭,當時的人可不會從房屋質量、天氣情況上找原因,本來商量的就是見不得人的事情,突然來這麽壹下子,莫不是老天爺反對自己造反?
  朱棣也慌了,講得正高興的時候,老天爺來砸場子,事發突然,他也楞住了。關鍵時刻,還是道衍發揮了作用,他大聲說道:“真龍飛天,壹定會有風雨相隨,現在瓦片落地,正是大吉大利的預兆!”
  於是壹通封建迷信宣傳過後,掉瓦片就成了上天支持朱棣的鐵證。看來上天倒真是壹個隨和的人,總是按照人們的意願行事,所謂替天行道之言,實在不可深信。
  小兵們好糊弄,他們沒有多少文化,沒見過老天爺,也沒見過皇帝,上級說什麽他們就信什麽,可是朱棣不同,他十分清楚所謂的皇帝天子到底是個什麽玩意兒,什麽天意歸屬、天星下凡都是自己編造,用來糊弄別人、安慰自己的。真要到了緊要關頭,只能靠自己。
  他曾經不止壹次地把自己和當朝皇帝做比較,無論從軍事、政治哪壹方面來看,自己都要遠遠勝過那個小毛孩子。而且他對自己的軍隊有絕對的信心,京城的那些部隊養尊處優,久不經戰陣,自然比不上自己手下的這些虎狼之師。
  但畢竟那個在京城的人才是真正的皇帝,自己只是壹個藩王,要想登上那個寶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兇險難測啊。
  朱棣的預感並沒有錯,他即將走上的是壹條異常艱苦的道路,貴為皇子的他必須要經歷金戈鐵馬、九死壹生的戰場拼殺,去奪取自己的天下。而他遇到的敵人絕不僅僅是黃子澄那樣的無能之輩,還有很多十分厲害的對手在等待著他,他也將在不久之後吃到這些人的苦頭。
  不用再考慮了,前路縱然艱險,總勝過坐地等死!
  起兵!朱允炆,把妳的寶座讓給我!
  【宋忠的應對】
  宋忠是壹個名字不太吉利、軍事才能也很壹般的人,本來在建文帝的布局中他並不是什麽重要的人物,事情急轉直下,卻將他推向了風口浪尖。
  北平附近的南軍全部擁向了他所在的懷來,情況壹片混亂。關鍵時刻,宋忠表現出了驚人的勇氣,他在短時間內收容和安排了許多士兵,並將他們重新編隊。但是士兵們的慌亂是他無法平息的。在很多時候,平息慌亂的最好方法是憤怒,為了盡快恢復士兵們的戰鬥力,宋忠決定撒壹個謊,他平生可能撒過許多次謊,但事實證明這個謊話是比較蹩腳的。
  宋忠派人傳播謠言,說家在北平的士兵家屬們都被燕王殺掉了,士兵們果然群情激奮,準備拼死壹戰,宋忠這才安下心準備與燕王作戰。
  可是當燕王的軍隊真的發動進攻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打頭陣的敵方士兵們並沒有沖上來拼殺,而是不斷大喊大叫,喊叫內容類似今天在機場火車站出站口接人時說的那些話,壹時間父子兄弟表哥堂弟的喊聲此起彼伏。
  原來朱棣得知了宋忠的這個謊言,他特意安排這些士兵的親屬打頭陣,用來瓦解宋忠的軍心。這壹招十分有效,宋忠手下的士兵頓感上當,於是紛紛逃走。宋忠沒有辦法,只好自己親自上陣,但大勢已經不可挽回了。戰鬥結果,宋忠全軍覆沒,他本人也被活捉。
  朱棣曾經想勸降宋忠,被他嚴詞拒絕了,最後被朱棣殺害。宋忠雖才具不高,卻有決戰之勇氣,寧死不屈,對得起他名字中的那個忠字。
  戰敗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朝廷,建文帝大驚失色,他終於明白壹直害怕發生的事情最終還是發生了,現在只能用刀劍來說話了。
  【唯壹的人選】
  朱元璋殺戮功臣的惡果終於顯現出來,當建文帝朱允炆環顧四周時,驚奇地發現他很難找出壹個真正有戰鬥經驗的人去對付朱棣。
  只剩下耿炳文了。
  耿炳文是朱元璋的老鄉,身經百戰,戰場經驗豐富,為朱元璋所信任,並在戰後被封為長興侯,壹等功臣。很明顯朱元璋當年殺掉無數功臣卻獨獨留下他,正是為了今日之變。
  朱允炆的考慮是對的,當時唯壹的人選只能是耿炳文,但他也犯了壹個錯誤,他似乎並沒有仔細思考壹個問題,為什麽他的爺爺偏偏要留下耿炳文呢?
  洪武年間,名將如雲,耿炳文雖然是壹個不錯的將領,但並不十分突出,在那個名將壹抓壹大把的年代,比他強的將領數不勝數,比他低調的也不在少數。朱元璋殺掉那麽多開國功臣,卻把他留下來。此人到底有什麽過人之處呢?
  其實秘密就藏在他的封號中,耿炳文之所以被封為長興侯,是因為當年他駐守長興十年,抵禦張士誠的進攻,城池固若金湯,壹直未被攻破,極大地牽制了張士誠的力量。
  每個將領都有他自己的長處,也有他的短處,耿炳文的長處就是防守。聯系起來看,妳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精明,擅長進攻的藍玉、王弼都被他殺了,擅長防守的耿炳文卻被留了下來。即使將來耿炳文真有異心,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而如果有外敵入侵,耿炳文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可是朱允炆交給他的任務卻是進攻,而進攻的對象是從小混跡於名將之中、深通兵法的朱棣。他的軍事天賦絲毫不遜色於洪武朝的壹流名將,碰巧的是他的長處正是進攻。
  耿炳文接受了使命,壹場矛與盾的交鋒即將開始。
  朱允炆十分清楚,他的叔叔朱棣這次是來玩命的,馬虎不得,於是他將三十萬大軍的指揮權交給了耿炳文,希望他將叛軍壹舉蕩平。為了表示對此事的重視,他還親自送耿炳文出征,也就是在這次送行活動中,朱允炆幹出了他壹生中最愚蠢的事情。
  他在將軍隊交給耿炳文的同時,語重心長地對他說:“請妳務必不要讓我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啊。”
  雖然他壹生中幹過很多蠢事,但我認為這件事是最愚蠢的。
  這就好比拿上刀去和人家拼命,砍傷目標後就停手,然後送對方去醫院,等他出院後接著打。朱允炆雖然從朱元璋那些學到了很多東西,但關鍵的壹條規則他並沒有領會,這也是朱元璋壹生的信條。
  要麽不做,要麽做絕。
  想必接到朱允炆命令的耿炳文也是壹頭霧水,打仗還不能傷害對方主帥,是什麽道理?但他還是頂著霧水出發了。迎接他的將是兇險未蔔的命運。
  八月,耿炳文率領大軍到達了真定,他派遣徐凱駐守河間、潘忠駐守莫州、楊松為先鋒進駐雄縣,待主力會集後再發動進攻。可以看出,耿炳文確實經驗老到,他深知深入敵境作戰,應穩紮穩打,他擺出的這個三角形陣勢充分體現了其豐富的戰鬥經驗和紮實的幾何學功底。
  萬事俱備,只等朱棣了。
  【張玉的狂言】
  朱棣比他的侄子更了解耿炳文,他明白這位老將並不簡單,絕不能輕敵,於是在戰前他派了自己手下的第壹大將張玉去偵察敵情。然而張玉偵察敵情後卻給了他壹個意想不到的回復。
  年輕的張玉似乎沒有把老前輩放在眼裏,他告訴朱棣,敵軍的紀律渙散,潘忠和楊松都是無謀之輩,耿炳文不過是個老家夥,打敗他們打開南下之路,易如反掌。
  在我們的經驗中,戰前口出狂言者,往往都沒有什麽好下場,可是有些時候,口出狂言者是有著充足的資本的。
  張玉就有這個資本,他是經過仔細分析和研究後說出這番話的,而朱棣也認同他的這壹看法,他親自帶兵抵達婁桑,準備發動他的第壹波進攻。
  朱棣的進攻對象正是楊松駐守的雄縣,他還為自己的這次進攻選擇了壹個絕妙的時機——中秋之夜。
  朱棣選擇中秋之夜開始進攻是經過充分考慮的。士兵也是人,即使打仗時也要過過節假日,想想家裏的爹娘和老婆孩子。可是對於雄縣的那些士兵而言,他們的思念將到此為止。
  朱棣的士兵們沒有過中秋節,他們趁著黑夜悄悄爬上了城頭,此時城內的士兵們個個喝得大醉,沒有任何防備,突然見到這些不速之客,不由得大驚。當然他們也絕對不會把這些人錯認為嫦娥或是吳剛的。於是主帥楊松壹面派人向潘忠求援,壹面組織士兵奮起反抗,楊松知道,己軍勢如犄角,如若潘忠能及時來援,必能擊退敵軍。
  但是遺憾的是,由於寡不敵眾,楊松本人及其所部全部戰死,他沒有能夠等到援軍到來的那壹刻。
  援軍在哪裏呢?
  潘忠確實接到了楊松的求援,他立刻意識到戰鬥已經開始,境況緊急。如果楊松的雄縣失守,自己也要完蛋,於是他親自帶騎兵奔襲雄縣。
  加快速度!楊松妳壹定要堅持住,援軍馬上就到!
  他的速度確實不慢,很快就到達了壹座名為月漾橋的石橋,此時的潘忠自然沒有心思去管這裏到底是什麽地方,但如他原先來過這裏,再仔細觀察壹下,就會發現橋底下多了很多水草。
  就在潘忠和他的部隊奔過橋後,突然炮聲四起,橋底的水草不見了,無數士兵冒了出來,占據了大橋,截斷潘軍後路,而路邊和前方也出現大量燕軍,向潘忠發動猛烈進攻。潘忠進退不能,被圍起來猛打,不壹刻全軍覆沒,他本人也被活捉。想來他被捉的時候應該還沒有緩過勁來。
  朱棣不是壹個頭腦簡單的人,他看破了耿炳文的陣勢,明白其布軍厲害之處就在於互相支持、互為照應,只要雄縣出事,潘忠必定來救並內外夾攻。但耿炳文沒有想到朱棣動作如此之快,用閃電戰打了壹個時間差,解決楊松後居然還在援兵必經之路上設下埋伏。壹箭雙雕,實在是厲害之極。
  朱棣旗開得勝,但他也明白,真正的決戰和考驗還在後面,不久之後他將面對耿炳文本人和他的三十萬大軍。那才是真正的考驗。
  【戰機】
  正當朱棣籌劃下壹步的攻勢時,壹個人來到了他的軍營,這個人叫張保,是耿炳文的部將。此人並非假投降,他向朱棣提供了重要情報,那就是明軍目前處於分散狀態,三十萬部隊並未到齊,現在只有十余萬人分布在滹沱河南北兩岸。如果能夠分別擊破,將獲大勝。
  聽到這個消息,眾人都很高興,他們也認為趁對方兵力分散進行攻擊能夠獲得勝利,應立刻進兵。然而朱棣的反應卻大出他們所料。
  他沒有如張保所說去攻擊分散的明軍,而是安排張保回營告訴耿炳文,自己的大軍已經逼近,讓耿炳文做好準備。
  這又是讓人疑惑不解的壹招,莫非朱棣嫌敵人太少?
  沒錯,他就是嫌敵人太少、太分散,他的真實計劃是讓耿炳文得到消息後合兵壹處,然後與自己決戰!在他看來,敵人分兵兩處反而不容易打敗,自己有可能會腹背受敵,還不如把他們集中在壹起收拾掉。
  從這個計劃來看,朱棣對自己的指揮能力有著極強的自信心,在他看來耿炳文的軍隊並不可怕,他所需要的不過是壹場面對面的決戰!
  耿炳文果然如朱棣所料,將自己的部隊合兵壹處,等待著朱棣的到來。無論張保是不是間諜,這都是他的唯壹選擇。
  對於已經六十余歲的耿炳文來說,快到退休的年齡還要打仗實在不是壹件讓人愜意的事情。而當他得知自己精心布下的陣形被突破,楊、潘二人如切菜壹樣被朱棣處理掉時,也不禁為這個年僅四十歲的天才將領的軍事能力而驚嘆。他是見過世面的人,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人的身影陪伴了他很多年,他們那勢如破竹的攻勢、鬼神莫測的判斷能力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個時候,自己只能在這些人的光芒之下做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隨著這些人的去世,他也曾自負地認為天下能打仗、會打仗的人不多了。
  但是現在,他終於完全認識到:自己面對的是壹個可怕的敵人,壹個很會打仗、很難對付的敵人。
  他的專長並非進攻,而朱棣的軍隊不斷向他逼近,他沒有辦法,只能合兵,等待著對方的進攻。這對於壹個帶領三十萬軍隊的將領而言實在是壹種恥辱。是死是活總要有個結果的,朱棣,妳來吧!
  【真定潰敗】
  朱棣在得知耿炳文合兵後,立刻開始了攻擊,但他所謂的決戰並不是帶領全部兵力和對方拼命,因為他清楚,決戰也是有很多方式的。
  耿炳文終於看見了朱棣的旗幟,他等待著朱棣的到來。
  真定之戰就此拉開序幕,但在這場戰役中,北軍沒有指定做先鋒的將領,因為這個光榮的職位由朱棣自己兼任了,當然也是不會有人跟他搶的。
  朱棣喜愛戰爭,戰火中出生的他似乎和戰爭結下了不解之緣。當他跨上馬,聽著那熟悉的號角聲和吶喊聲,揮舞馬刀殺向敵陣時,他似乎更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喊殺聲是他的音樂,鎧甲是他的服裝,屍山血河是他的圖畫,他屬於這個地方。
  耿炳文等了很久,他相信朱棣就在對面陣中的某個地方看著他,可他等了很久,還是不見朱棣出戰,到底搞的什麽名堂?
  耿炳文註定等不到朱棣了,因為朱棣並沒有從正面進攻,他沒有去赴耿炳文的約會,放了對方鴿子,卻親自帶領著數千人繞了個圈,從城池的西南面突然沖了出來!這下耿炳文真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兩營被攻破,損失慘重,但他不愧經驗老到,並不慌亂,立刻列兵出陣。他相信自己的兵力與對方比並沒有太大的劣勢,還是可以拼壹下的。
  然而北軍的反應簡直如同閃電壹般迅速,他剛帶兵出戰,正面的北軍立刻就發動了攻擊!
  等待已久的北軍在張玉、譚淵、朱能的帶領下對耿炳文的南軍發動了猛烈進攻,這些經常與蒙古人打交道的北軍戰鬥力自然遠遠勝過疏於戰陣的南軍。在他們的攻擊下,南軍敗相初現,而陣中的耿炳文又得到了壹個不幸的消息,遊擊隊員朱棣已經繞到了他的背後發動進攻。
  這下算是完蛋了。
  兩下夾擊之下,耿炳文再也抵擋不住,他帶領部隊退到了滹沱河東,但北軍大將朱能卻緊追不舍。耿炳文不是膽小鬼,當他定下心來仔細觀察敵情時,他驚奇地發現,緊追自己數萬大軍的朱能居然只帶了三十來個人。
  幾十個人就敢追逐數萬大軍!實在太欺負人了。耿炳文立刻命令停止撤退,重新列隊,他要看看這些人是不是真的刀槍不入。
  【不要命的朱能】
  朱能發現南軍停止了撤退,並列好隊伍準備迎戰,他明白,南軍為了軍人起碼的榮譽,要拼命了。窮寇莫追,如果識時務的話,似乎應該撤走了。
  但朱能很明顯是壹個不要命的人,不要命的人不懼怕敢拼命的人,他不但沒有停止追擊,反而加快了速度,帶領剩下的幾十人冒死沖進敵陣!事實證明,人只要不怕死,是什麽奇跡都可能創造的。耿炳文的南軍本來已是敗軍,被朱能這麽壹沖,居然又壹次崩潰。棄甲投降者三千余人。
  耿炳文再也沒有自信了,他率領剩下的士兵退進了真定城。在城池裏他才能發揮自己的強項。
  北軍大勝,他們接著攻擊城池,但耿炳文又壹次證明了他能夠被選中活下來實在不是偶然的事情,當年的張士誠我都不怕,還怕妳們這些人嗎?
  北軍連續攻擊了三天,耿炳文就憑著這些殘兵堅守真定,使得北軍毫無進展,如果這些進攻者知道耿炳文堅守城池時間的最高紀錄,只怕會暈過去。
  但是無論如何,耿炳文十分清楚,自己輸了,輸得心服口服。他似乎從朱棣的身上看到了李文忠的影子。
  朱棣,妳贏了,妳已經超越了其他人,成為這個時代最優秀的將領,而我已經被淘汰了,我不是妳的對手。
  但這個時代真的沒有人可以與妳匹敵嗎?不會的,上天是公平的,他不會讓妳獨自表演下去的,妳的對手終歸會出現的,雖然不是我。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