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九章 新計劃
納米崛起 by 嶺南仨人
2021-11-8 21:51
就在貴陽—畢節超級公路竣工通車後,飛鵬集團和中建公司獲得了壹個新項目。
康定城區。
飛鵬集團的飛鵬建設總經理方拓業,和中建集團的分公司總經理李南波,以及負責公路規劃設計的建設部設計院總工程師李模範等人,正在康定的工程項目臨時總部,討論著這個新項目。
這個新項目,就是建設壹條從康定到拉薩的新超級公路。
李南波看著眼前的地形沙盤,轉過頭來問道:“方總,妳們公司的意見是什麽?”
“如果延伸著老318國道,確實會快非常多,但是我們的施工要全封閉,這不符合要求,畢竟318公路不能隨便封閉施工。”方拓業說了壹個難題。
面對這個問題,在場眾人確實有些為難,本來進入雪域的公路,就318、317和214三條公路,這是非常核心的生命運輸線。
而318國道的南線,沿途人口相對比較多,更加依賴唯壹的公路交通,因此不能隨便封閉施工。
總工程師李模範無奈地說道:“看來只能選擇新路線了。”
說完他拿出好幾份設計方案,雖然川藏高速之前沒有修建的跡象,但是相關的規劃勘探,其實已經進行了幾十年,規劃設計院有大量的相關規劃路線。
眾人看了半天,雖然規劃路線已經有了好幾份,卻不代表這些方案都可以用。
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
此壹時彼壹時,以前的規劃路線,只是考慮到當時的經濟和技術,可能不太適應現在和未來。
“我們先定壹下基調吧!”方拓業接著說道:“按照目前的技術,隧道挖掘技術非常方便,我的想法是取直去彎少坡度。”
李模範點了點頭:“嗯,方總言之有理,按照當前的技術條件,確實沒有必要搞太多彎道。”
很快他們討論出了壹條粗略的方案,從康定到德達,這壹段超級公路,大致和318國道的線路差不多。
這壹段是東段。
而德達向西,就不和318國道同行了,選擇從德達橫穿沙魯裏山、金沙江、芒康山、滄瀾江、橫斷山脈,沿途經過戈波、巴目、美玉,最後抵達八宿。
這壹段是中段。
從八宿開始,就是西線。
眾人討論公路路線的同時,勘探人員已經趕赴前線了,東段由於沿著318國道平行建設,基本勘探工作,規劃設計院早就做好了。
現在勘探人員,需要做的工作,是德達和戈波之間的沙魯裏山、金沙江和芒康山。
崇山峻嶺之間。
穿著外骨骼的聯合勘探隊伍,有壹百多人左右,隊伍中除了勘探人員,還有三十五臺多足機甲。
這些多足機甲,是飛鵬集團采購的民用版本,專門用於山地的特殊作業。
距離德達大約13公裏的山地中,這裏已經是海拔非常高的山脈,用壹句詩來形容,就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剛剛從西南交大畢業的宋誌高,就被飛鵬集團忽悠到這深山老林中,爬過壹個小山坡,他拿起水壺,喝了壹口水。
此時天色逐漸黯淡下來。
勘探隊伍的領隊在對講機喊道:“大家準備安營紮寨,今天晚上就在這裏湊合湊合。”
幾天下來,雖然非常辛苦,但宋誌高也多少適應了壹些。
從壹臺多足機甲上,將搭建帳篷的材料卸下來,盡管有外骨骼輔助,但搭好帳篷後,眾人都氣喘籲籲。
強烈的高原反應,讓不少人都有些臉色蒼白,當地的幾個向導,倒是活蹦亂跳著,他們裝備了外骨骼後,簡直是如虎添翼壹般。
趁著天還沒有黑,宋誌高拿起望遠鏡,觀察著這片荒無人煙的崇山峻嶺。
壹只滿是繭子的手,將壹瓶薄荷糖遞給他。
“是不是感到非常辛苦?”
宋誌高接過薄荷糖,倒了壹塊塞嘴裏,笑著回道:“還可以,就是高反有些難熬,其他還好。”
四十多歲的中年人,抽出壹根煙點燃,輕吐了壹個煙圈:“妳們生活在壹個好的時代,我的兩個戰友,就是勘探橫斷山脈的時候犧牲的。”
“會越來越好的,總有壹天,這雪域高原也必將暢通無阻。”宋誌高安慰道。
中年人沈默著眺望遠方,夕陽靜靜沈入大山的另壹邊。
半個小時後,營地亮起了壹片明黃的燈光,這光芒在群山之間,是那樣的孤獨,似那黎明之前的啟明星,指引著人民奔向光明的新時代。
宋誌高拿了壹份自熱炒飯,還有祖傳辣椒醬,這些都是軍糧。
勘探隊伍雖然有多足機甲運輸物資,但他們攜帶的物資,大多都是勘探設備,吃的東西只能簡便壹些。
不過飛鵬集團還是多配備了壹些食品,比如速凍水餃、速凍牛肉,以及冷凍的蔬菜水果之類。
宋誌高拿了壹塊他比較喜歡的紅燒鰻魚,以及炒黃瓜,就著炒飯和辣椒醬,狼吞虎咽起來。
吃了晚飯,眾人並沒有閑著,而是將白天搜集的勘探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
傍晚和宋誌高說話的中年人,在壹份地質勘探地圖上,仔細的標註著壹些東西。
領隊看了壹會地圖,擡起頭來問道:“國強,妳看明天走哪個方向?”
中年人想了想:“向西南方向吧!那邊的巖層走勢,適合進行下壹步鉆探。”
“好。”
中年人轉過頭來吩咐道:“誌高,妳準備壹下明天的巖石標本檢測,別到時候手忙腳亂。”
“明白。”宋誌高點了點頭。
討論和整理工作,進行了到晚上十壹點左右,眾人除了兩名輪流守夜的人員,其他人都鉆進睡袋裏面。
高海拔地區的夜晚,冷冷清清中,又夾雜著凜冽的寒風,讓人不由自主的縮起身體。
第二天,太陽剛剛出來。
營地已經收拾幹凈,勘探隊伍向西南方向繼續前進。
這裏的山地中,密布著各種古老原始的植被,還隱藏著各種稀奇古怪的動物,不僅僅是地質和氣候的危險,這些動植物,同樣存在壹些危險。
很多區域,就算是當地人,也很少有人踏足其中,這裏已經不能說是人跡罕見了,而是真正的無人區。
從高山下來,進入燥熱潮濕的深谷,這裏的植物更加密集,樹木更加高大,仿佛壹下從寒帶,到了熱帶壹般。
下午兩點半左右,勘探隊伍在多足機甲的幫助下,在壹處半山腰的位置,開始了鉆探工作。
從多足機甲上卸下鉆探設備,十幾名專業的鉆探員,向地下深處的巖層打孔鉆探。
發動機轟鳴的聲音,在群山中,引起壹陣陣呼嘯的回聲,這是工業時代的回響。
很快壹份巖石樣品,便出現在宋誌高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