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孤獨麥客

歷史軍事

“怎麽回事?”肖明禮桌子上的水杯突然傾倒潑灑了出來,正常行駛中的運盛壹號客貨兩用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三百十二章 新的拓殖(二)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by 孤獨麥客

2019-5-15 16:33

  1647年2月28日,湖西丘陵地區。
  自從去年對本地的瓜拉尼土著進行了壹番仔細的清理過後,目前的新柯尼斯堡、河口鄉壹帶安定了許多,曾經壹度很常見的瓜拉尼遊擊隊如今也不見了蹤影。這些人本就是外來者,如今在得不到有效補給的情況下自然沒辦法再在這裏長期堅持。再加上東岸與西班牙之間爆發的激烈的戰爭,很多瓜拉尼教民被抽調到了巴拉那河流域抵抗東岸軍隊的攻勢,這使得曾經困擾新柯尼斯堡良久治安問題幾乎在壹夜之間迎刃而解。
  隨著五百名大明北直隸農民的到來,新柯尼斯堡的人口已經超過了壹千五百,其中超過壹千人是精壯男子。三名因傷退伍的老兵外加七八個兵團堡行政類專業畢業生將本地的政府機構撐了起來,每日裏組織大夥建房屋、打水井、砍大樹、挖溝渠、種糧食,忙得不亦樂乎。而在大家的努力下,原本壹片荒蕪的新柯尼斯堡經過壹年時間的努力,如今已經大變了模樣。
  紅磚修建的整齊房屋、厚達三米的城墻、碧波蕩漾的人工水庫(小水潭改建),還有城外每隔幾百米壹座的炮樓、森林邊緣的伐木場和2號公路盡頭的貨運車站,總之這裏已經有了壹個定居點應有的模樣。
  唯壹有些欠缺的可能就是農業種植了,至今這裏的糧食依然無法自給,需要從河口鄉用重型貨運馬車沿2號公路運過來。本地的居民們目前只是在沿著城墻外沿的地方草草開辟了壹些菜田和豆田,收獲極其有限。在這裏的治安形勢好轉後,下壹步就要向外擴展開辟耕地了。這裏的土壤質地還算不錯,無論是種小麥還是苜蓿其收成都不會差,不好好開拓壹番著實可惜了。
  在這個年代,尤其是在缺少現代化肥、農藥、育種技術以及系統農業知識的新大陸地區,糧食收成的高低真的完全就是看老天給不給面子了。當然東岸人不是那種安於現狀的舊大陸農民,國家農業部在這十多年裏壹直在花大力氣總結、歸納農業知識,改進農業技術。甚至他們還從海軍那裏借閱了這十多年來東岸各處的天氣數據(主要就是氣溫、日照和降雨,濕度全憑感覺測量),以便農業部的專家們能夠更準確地總結出壹些技術和經驗。
  比如,他們總結出,在每年5月小麥秋播前濕度最好比正常年份大壹些;秋冬季節(6-8月)時溫度最好不要太高(不超過10℃)、濕度保持幹燥、最好下壹些小雪,無大風;9、10月小麥開始生長後不要有霜凍、日照充足、雨水適量;11月、12月雨水適量、溫暖但溫度不得太高;次年1月進入花期後沒有降水;2月份成熟期陽光充足、幹燥溫暖。以上這些因素中任意壹個產生偏差都會使得當年小麥的產量出現壹定程度的下降,為此,他們還通過大量的數據粗粗做了壹個各種天氣因素與小麥產量之間的相關系數表,以此推斷當年糧食產量,以便提前制定出各類政策措施,維持糧食市場的穩定。
  小麥如此,鎮海縣地區的葡萄種植業也不例外。夏秋季節時的溫度、降水,冬春兩季的霜凍,光照時間的長短對葡萄的產量與質量有著明顯的影響。而釀造季節時的天氣更是對葡萄酒的口感產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關於這壹點,從普羅旺斯、朗格多克移民而來的法蘭西人早就了解了這壹點,而農業部又將他們的經驗記錄成冊,並通過大量實踐數據印證了這壹點,然後開始在全國推廣。
  “新柯尼斯堡的第壹批農民都是來自盛產谷物的普魯士公國的拉脫維亞人,他們的農業技術本就還算可以,再加上少量來自歐洲農業技術最先進的英格蘭的農民,經過去年壹年的準備,也難怪今年鄉政府會決心在城外開墾四萬畝荒地,以力爭盡快做到糧食自給——雖然這可能性就像在壹百米外拿燧發槍打中兔子壹樣小。”剛剛調任西北墾殖銀行南鴨子湖地區分行的王有財站在地勢起伏的田間,朝正在地裏忙活的年輕人開玩笑道。
  王有財原來是西北墾殖銀行東方縣鎮遠鄉分理處的監理,去年因為業績出色(分理處全年利潤為557元又485只羊,總折合約2000余元),因此今年升任了南鴨子湖地區分行行長職位。而原本壹直跟著他的已故戰友之子安德森也分潤了些功勞,升任了新成立的新柯尼斯鄉分理處監理的職位。
  幾個月前剛剛結婚的安德森連帶著把家也搬到了這裏。他的妻子是壹名來自大明灤州的莊戶人家女兒,今年剛剛17歲。當初和家人壹起被莫大帥搶走,幾番周轉之下被送來了東岸本土。
  他的老丈人在大明的時候是個有幾十畝地的小地主,但說是地主,其實日子過得也相當差。先不說那兵荒馬亂、賦稅重如山的世道,單說那七八十畝地憑他們壹家人就根本忙不過來,就連租給別人種都找不到人,最後無奈只能大面積拋荒,全家四口人挑了較肥的壹半土地種起了小麥。就這樣,等到收獲的時候畝產往往還只有四五十斤,就這還是沒扣除種子的,真是令人沮喪到了極點。
  這樣的糧食產量刨去種子、賦稅後也就真的只夠全家人糊口的。嗯,平時可能還要打點野菜什麽的混著糠麩吃,不然也許還不夠。來到東岸以後,他們壹家四口成年人壹直在南方羅恰皮具廠內做工,今年年初新柯尼斯堡招募部分老國民來屯種土地,這家人壹狠心便報名到了此地。管他有什麽野蠻人襲擊呢,只要分土地給俺,俺才不管呢!
  今年新柯尼斯堡鄉政府計劃開墾四萬畝農田,而本地才壹千五百多人,去掉壹些政府、商業、軍隊各部門的人員及家屬後,平均每個拓荒農民將分到30畝荒地,已經觸及到了政府制定的關於個人擁有耕地的上限(林地、坡地不算在內)。
  壹個成年人耕三十畝地,這自然不可能。不過考慮到如今東岸擁有了大量畜力農用機械,收割速度是以往的幾十倍,那麽這壹切似乎又有了那麽壹絲可能。不過這樣壹來,精耕細作自然是不可能了,平日裏對農田的照料自然也沒有在大明老家時那麽細致。
  聽到王有財這麽說,正在田裏捆束苜蓿的安德森笑了笑,然後說道:“開墾四萬畝荒地是壹項艱苦的工程,但隨後的耕作活動甚至比開墾本身還要艱辛數倍。不過令人安慰的是,開墾面積雖然是這麽多,但事實上今年每個人的耕作面積卻沒有變得太大,因為上頭引入了壹種新的耕作制度——三茬輪作制度。也就是說,我們每年只需要耕種二十畝土地,另外十畝休耕,當然這仍然是很繁重的體力勞動。”
  所謂的三茬輪作制度是指將耕地分成三份、三年之內每份休耕壹年的制度,以保存耕地的肥力使其不至於太過透支。正常耕作的土地(兩份)上種植谷物(壹般是小麥),休耕的土地(壹份)上種植什麽則不作任何規定,村民們可以自由選擇。但為了便於機械化統壹收割,壹般壹個村的休耕土地應盡量種植同壹種作物。農業部建議大家種植苜蓿或者豆科作物,因為這兩種作物能夠增加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以快速補充耕地上壹年失去的養分,同時也能夠獲得大量的飼料飼養牲畜。
  這種耕作制度在後世有個響亮的名稱,叫做“諾福克輪作制度”。這種制度對於保證耕地肥力、提高糧食產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其大致流程如下:正常耕作的土地上種植冬小麥,收獲後立即續種壹茬土豆或者紅薯之類短生長期作物;此時休耕的土地上統壹種植苜蓿,壹個村的休耕土地壹般可以規劃在同壹處地方,此時可在休耕田地周圍紮起圈舍,將這片休耕土地作為牧場供養牲畜(壹般是菜牛或奶牛),牧場可以壹直持續到次年5月底或6月初,歷時九到十個月。如果這段時期內天公作美、日照溫度降水都合適的話,牧草內的澱粉含量應該會很高,對於促進牲畜養膘也具有巨大的意義。
  “等到秋播開始的時候,這30畝地中的20畝將種上小麥,另外十畝繼續種植苜蓿。前陣子我買了六頭菜牛和兩頭奶牛,嗯,就是從拉普拉塔弄過來的便宜牛。這十畝苜蓿第壹年產量肯定不會太高,但配上那些土豆、紅薯差不多也夠餵養了。”安德森熟練地將牧草捆紮好,仿佛壹個絮絮叨叨的農民般說道。
  其實他是本地銀行分理處的監理,是非農業戶口,是沒有資格分地的。目前他在忙活的這三十畝地其實都是他妻子的,也就是那位來自灤州的明人小姑娘的。只不過新柯尼斯堡新建才壹年,哪來那麽多貸款業務要做?因此他平時經常在家裏地頭幫忙,而讓他妻子在家裏鍘草餵養牲畜,畢竟這些活比較輕松壹些。反正要是有人想貸款的話基本也都知道到哪裏找他,基本誤不了事。
  捆紮完最後壹束牧草,安德森在王有財的幫忙下駕起了壹輛平板馬車,往位於村頭的家裏而去。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