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歷史軍事

炊煙四起,黃狗亂吠,順著夕陽的余暉,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呆坐在廊下的小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007章 三家解兵

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

2021-11-6 18:53

  “明公毋需多慮。”荀彧壹語帶過:“穩守上林,以觀時局。卑下,自有計較。”
  “也好。”荀彧錦囊,竟能料定薊王出兵,曹操自當言聽計從。
  西郭大將軍府,霞樓。
  功虧壹簣,董重心中挫敗,可想而知。
  十二城門余燼未熄。洛陽四門洞開。然函園八校,兵車障道。將南北二宮隔離。北軍大營,亦在其中。營中情形如何,董重自也無從得知。
  先前,“悉誅涼州人”之聲,不絕於道。今涼州諸將,奉董重之命,興兵清君側。若王允、呂布未死,大將軍危矣。
  “情勢如何?”見心腹登樓,董重忙問。
  “衛將軍等兵圍雲臺,尚未能攻取,華雄引王騎至矣。如今陛下並王允、呂布等人,皆潛行出宮,不知下落。袁紹引兵據東郭粟市。猛虎孫堅立營西園。衛將軍……”
  “張濟如何?”董重追問。
  “衛將軍等人,悉數解兵,自囚北軍營內。”心腹不敢隱瞞。
  “吾命休矣。”董重天旋地轉,頹然坐地。
  “大將軍切莫喪氣。”便有幕僚勸道:“薊王既為‘三家解兵’。必不會偏頗,有失公允。”
  “先生所言極是。”董重幡然醒悟,又忽然壹楞:“何來三家?”
  不料情急失語。幕僚靈機壹動:“大將軍、‘三赟臣’、並關東群雄,此三家也。”
  “原來如此。”董重不疑有他。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薊王終歸親疏有別。洛陽之事,眾說紛紜。各有道理。若非三赟臣逼迫太甚,又至二公冤死獄中。西涼諸將,豈能興兵清君側。
  更何況,二宮太皇便在薊王宮中。且董重素與薊王交厚。料想,必不會殺害。
  心念至此,董重稍得心安:“事已至此,當如何轉圜。”
  幕僚小心答曰:“諸事未明,靜觀其變。”
  “也罷。”董重亦束手無策。
  西涼兵亂,牽扯甚廣。且攻打禁中,兵諫天子,若論其罪,當夷三族。茲事體大,眾人不敢擅斷。先令各自解兵歸營,再交薊王定奪。
  薊王遠在北國,尚未動身。先命閣下主記蔣幹,並太傅楊彪,及三公九卿,宗室諸劉作陪。車入各營,詢問詳情。
  本以為乃大將軍董重並太師王允,權臣內鬥,才被關東有機可乘。不料細問之下,張濟等人竟言,乃奉史侯之命,行兵諫。(迫)使董侯禪位。
  再入粟市,問袁紹。
  袁紹取合肥侯敕令示之。辯稱,君命難違。
  看似關東並關西,地域之爭。豈料,竟有前後三位帝王,裹挾其中。
  蔣幹不敢怠慢。逐條陳列,如實上報。且看薊王如何定奪。
  不等六百裏送至北宮瑞麟閣。洛陽朝野,已議論紛紛。
  蔣幹入營時,太傅楊彪,並三公九卿俱在。壹傳十,十傳百。各執壹詞,皆為人所知。
  大將軍董重,與西涼諸將,並非壹丘之貉。西涼諸將,假大將軍之名,實為兵諫天子,禪位與史侯。只因董侯乃賊臣所立,來路不正,大位不穩。不足以續國祚,延社稷。
  滿城嘩然。饒是大將軍本人,亦目瞪口呆。
  看似荒唐,壹派胡言。然細思極恐。若非史侯繼位,封賞有功,大赦天下。西涼諸將,如何幸免。料想,事成之後,必為董重所棄。大將軍行卸磨殺驢。既得償所願,又除後患。可謂壹石二鳥。
  不料“妳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西涼諸將,早尋著下家,留好後路。只需事成,必反殺董重,迎史侯重登帝位。
  叔侄之爭,背後多端算計,陰謀詭計。若非薊王及時出手,解三家之兵。無論孰勝孰負,恐再難大白於天下。
  為爭帝位,無所不用其極。不惜同室操戈,殃及無辜。對叔侄二人,天下厭惡之心,可想而知。便是無數今漢忠臣,亦難免意冷心灰。
  壹言蔽之。惡劣之至,醜陋之極。
  難怪。桓靈以來,心有潔癖之處士,寧願遠遁山林,空老林泉,亦不願汙染,此生清白之身。
  回看鞠城兵亂,南陽大水。再觀今日之惡犬相爭,叔侄二人,不分伯仲。
  天時地利,蕩然無存。時至今日,所剩無幾之二百年人望所積,亦消耗殆盡。
  “故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
  大漢耿烈之風,雄渾之氣,明示萬裏,否極泰來。豈容爾等鼠輩,蠅營狗茍,狗茍蠅營。
  稍後。薊王欲易縣為京,立麟子為帝,甚囂塵上。
  東郭馬市,胡姬酒肆。
  長信少府王斌,如約而至。
  推門視之。房內壹人,正負手而立。
  聞聲回身。清秀通雅,君子之風。
  然王斌絞盡腦汁,亦不知“故人”何來。
  “豫州主簿荀彧,拜見少府。”
  王斌恍如隔世:“可是守宮令?”守宮令,官名。今漢置,屬少府,掌管禦用文具、尚書臺財物、封泥等。秩六百石。有丞壹人。靈帝曾以其監修渠道。原任用士人,桓帝時,亦曾以小黃門充任。
  荀彧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投入曹操麾下。二人乃是舊識。
  “壹別多年,少府無恙否?”荀彧笑道。
  王斌慨嘆:“如文若所見,悲喜自知,苦樂參半。”
  “請入席壹敘。”
  “請。”彼時王美人尚未母憑子貴。王斌亦是刀筆小吏。時過境遷,舊友相見,如何能不令人慨嘆。
  賓主落座,先滿飲此杯。
  王斌落杯相問:“文若,所為何來?”
  “乃為天下興亡而來。”荀彧如實作答。
  王斌輕輕頷首:“莫非,乃代主相約。”
  “然也。”
  “曹兗州,何所言?”王斌不置可否。
  不料荀彧振聾發聵:“明公欲奉天子,詔討不臣。”
  驟聞此豪言壯語。王斌略有失神。
  須臾,這才正色相問:“曹兗州,不過壹州之地,數萬兵丁。然洛陽周遭,陳兵二十萬余。敢問文若,如何奉天子。又如何,討不臣。”
  “洛陽困守八關,已成四戰之地。內憂外患,氣數將盡。”荀彧言道:“明公欲迎陛下,入兗州,定立新都。”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