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國

莊不周

歷史軍事

初平二年,秋,廬江舒城。 孫策忽然翻身坐起,空洞的眼神瞪著被晨曦照白的窗棱,壹動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557章 瓶頸

策行三國 by 莊不周

2019-5-17 15:01

 黃承彥、秦羅對面而坐,說著壹些技術問題。黃承彥即將隨孫策趕往吳縣,可能有半年時間不回來,不僅木學堂的事要全部交給秦羅,就連鐵官的壹些事務也要由秦羅兼管,趁著這個機會交待壹下。
  關於馬車的減震構件,秦羅提出了壹些意見,根據安裝了減震構件的馬車使用情況來看,減震有壹定的效果,但問題也不小,耐用性是個大問題,尤其是路況不好的地方,這種減震構件十天半個月就得換壹趟,而且崩壞大多很突然,甚至引起了壹些事故。經過木學堂的匠師商量,現在采用增加構件數量的方式來避免突然崩壞,耐用性得到了解決,但成本上去了。秦羅還是希望能在材料上有所提高。
  黃承彥答應回去安排人試驗。經過最初的迅猛發展後,鐵官的任務越來越多,工作進展也不像以前那樣容易取得成果了。投入更多,產出卻越來越少,似乎遇到了**頸。
  秦羅理解這種困境。實際上,木學堂也有類似的情況。
  兩人正相對苦笑,孫策快步從裏面走了出來,他手裏拿著兩枚紙,在黃秦二人面前分別放了壹枚。“二位祭酒,這兩份名單妳們看壹看,看看最近有沒有人和妳們有接觸。”
  黃承彥接過名單,先掃了壹眼,搖搖頭。“壹個也沒有。”
  秦羅看得比較慢,手指劃過名單,又沈思了好壹會兒。“這裏面有幾個最近去過木學堂,是談技術轉讓的,價格給得還挺高,不過還沒有最後結果,我只是知道此事,沒有直接介入。”她慚愧地笑笑。“將軍,我能力有限,主持木學堂難以勝任,子夫成親後,我更是獨木難支。還請將軍另請高明。”
  孫策打量著秦羅,笑道:“夫人想去太湖嗎?”
  秦羅點點頭。“於情於理,我都應該去太湖。”
  孫策哈哈壹笑。秦羅是想避嫌。現在鎮守州郡的文武都陸續將家眷遷往吳縣,黃忠作為鎮守南陽的大將,自然也在其列,但秦羅是木學堂祭酒,她壹走,木學堂暫時就沒有人主持了。
  “祭酒說得沒錯,本來我是想邀請妳去太湖的,不過妳有公職在身,不能久離。妳如果累了,我可以放妳幾個月假,去太湖住幾天,與月英、阿宛聚聚,但妳還得回來。”孫策笑道:“木學堂祭酒俸比二千石,而且鎮守南陽的將領好找,比如我就可以,但木學堂祭酒難找,尤其是女子更難找,如果非要壹個人去吳縣,我寧可讓妳夫君去,也不能讓妳離職。”
  “將軍……”
  “有胡夫人去就行了,妳就安心留在南陽做事吧,接下來還有很多事要倚仗妳。公私難兼顧,妳既然擔任了公職,家庭就不得不放壹放了。十二輪休,妳每年有兩個月的長假,可以去太湖小住,我建議妳放在春秋季,春天有端午,秋天有中秋,壹家人正好團圓。另外,孩子寒暑假的時候,讓他們來南陽遊學,壹家人也好見面。”
  見孫策為她著想得這麽周到,秦羅感激不盡。“多謝將軍。”
  “剛才看二位情緒不高,是遇到什麽難題了嗎?”
  秦羅把目光轉向黃承彥,請黃承彥代為表述。黃承彥也不推辭,把技術發展不順利的事情說了壹遍。孫策微微壹笑。他已經遇料到了這個情況。技術開發是壹個系統性工程,單獨某個技術的突破可能會容易壹些,涉及到的範圍越廣,難度就會越大。
  比如最近搞的減震系統,不僅涉及到材料,還涉及到結構,在後世材料學和機械學發達的情況下,開發壹個新產品還需要用大量的試驗,現在只能靠經驗積累,必然是壹個漫長的過程,想在短期內取得重大突破是不太現實的。
  “不是妳們現在跑得慢了,而是之前妳們跑得太快了,其他的行業沒跟上發展。祭酒不用急,凡事都有個過程,現在可以放慢壹點腳步,多培養壹些匠師,厚積薄發,將來自然會越來越好。”他轉頭看向黃承彥,笑道:“之前能有那麽大的進步,正是因為祭酒父女多年的積累所致,如今這些積累大多化成了切實可見的利益,需要新的積累來補充,急也沒用。”
  黃承彥頜首附和。秦羅見狀,心安了不少。孫策又交待她回去之後徹查壹番,看看木學堂有哪些人最近和外界接觸比較頻繁,加強保密,不過也不必太過緊張,鬧得人心惶惶。木學堂也好,鐵官也罷,南陽的大部分機構都有關中人,如果太斤斤計較,會挫傷關中人的積極性。
  秦羅非常贊同。她也是關中人,當然不希望對關中人另眼相看。她提出壹個建議,將現有的技術進行分級,分為軍用、民用,分別適用不同的保密辦法。
  孫策接受了建議,請他們回去仔細斟酌壹下,提出切實可行的制度,頒布施行,加強技術保密,不能再讓關中或者其他人占便宜了。開始的技術投入小,見效快,技術門檻低,仿制起來也容易,保密不易,以後的技術開發將進入精細化,投入增大,不能再自己花錢搞開發,別人免費享受成果。
  尤其是冶金技術。用提高溫度,降低冶煉成本,又采用淬火滲碳技術後,傳統煉鋼的上升空間已經非常有限,沒有其他工業體系的支撐不可能轉向真正的工業化,這中間的跨越不是黃承彥壹個人就能實現的,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從現在開始,黃承彥的任務不是研究技術,而是把自己研究技術的經驗傳下去。蒲元是有天賦,但僅有蒲元壹個人是不夠的,還需要更多的人才壹起研究。孫策希望黃承彥再多培養壹些人才,把他從南陽鐵官得到的經驗進行整體歸納,爭取建立壹個冶金學的體系,把這門技術變成壹門學問。
  相對於木學,冶金是壹門更復雜的學問,更需要體系的支撐。孫策打算將治下的鐵官統壹管理,建立壹個規範的體系,黃承彥無疑是負責這件事最合適的人選。
  黃承彥欣然同意。他雖然對技術感興趣,心理上卻不認同自己是壹個單純的工匠,能由術進道,並且是開創壹門前所未有的學問,他當然求之不得。
  正說著,諸葛亮進來匯報,辛毗回來了,奉周瑜之命,趕來匯報追查法正的結果。
  孫策點頭,又對黃承彥、秦羅交待了幾句,起身送他們出門。在門口,他不僅向黃承彥告辭,還向秦羅告辭,禮節倍至,不僅秦羅受寵若驚,就連辛毗都覺得有些過。等黃承彥、秦羅走遠,他忍不住說道:“將軍,禮賢下士固然是美德,但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孫策瞅瞅辛毗,微微壹笑。“對腳踏實地,潛心問道的人,不論男女,我都願意以禮相待,再恭敬也不為過。對坐而論道,起不能行的清談客,我連看他壹眼都覺得多余。”
  辛毗覺得頭皮有點疼。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