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為王

春秋我為王

歷史軍事

  重生春秋,成為卿族庶子,被趕到馬廄與牛馬為伴,誰知霸業竟由此奠定,三家分晉算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116章 對酒當歌

春秋我為王 by 春秋我為王

2018-7-24 14:58

  PS:此章建議聽著楊洪基《短歌行》閱讀。
  缶,也就是類似於瓦片的打擊樂器,雖然看上去很簡陋,但卻是秦人的最愛。秦伯盤也不例外,平日沒事就會把玩把玩,但是可今夜,他卻萬分不想拾起手邊的金擊。
  “請秦伯為寡人擊缶!”
  趙無恤的聲音再度傳來,相比之前又加重了幾分,這不是商量,不是請求,而是赤裸裸地命令!既是大宗之主對於小宗的命令,也是伯主對盟邦的命令。
  秦伯盤面露難色。
  在秦伯看來,他身為大國諸侯,這眾目睽睽之下,公然為趙無恤擊缶,如同其奴仆樂官壹般,傳出去實在是太傷尊嚴了,他從小到大何曾受過這種氣?想要不從,但是話到嘴邊,卻又遲疑了。
  伯主命諸侯歌舞奏樂,其實是有先例的,當年晉平公繼位時諸侯朝聘晉國,眾人便在堂下為晉平公表演歌舞,當時齊國的太子因為舞蹈與詩詞不應和,被晉國執政中行偃認為是“有異心”,齊太子遂倉皇逃歸齊國,差點引發了晉齊戰爭。
  因為不論諸侯在自己國家裏多麽尊貴,在盟會時,他們都低伯主壹頭。如今趙無恤初為霸主,其勢正盛,其心正傲,而黃池駐紮著萬余趙軍,矛尖都頂在眾諸侯身後呢,試問誰敢在趙國的地盤讓他覺得自己“有異心”呢?
  想到在雍都每日以淚洗面等待自己的夫人,想到自己還在趙國為質的兒子,秦伯盤終於還是膽怯了,沒敢當眾翻臉,只能乖乖拾起金擊,壹手按著缶,壹手等候趙侯的號令,想隨便敲上幾下草草了事。
  然而天不遂人願,趙無恤可不想輕易放過他,其目光再度掃過諸侯:“只有壹個缶聲,是不是有些單調了?”
  這壹下,眾人都知道趙侯是認真的,而不是隨口說說。想要在這個場合裏討好趙無恤的人太多,剛剛被擡舉成淄川伯的齊公子瑁自願出來為趙侯吹笙,吳國太宰伯嚭素來號稱多才多藝,他也願意為趙無恤鼓瑟,加上秦伯盤的缶,壹個臨時的樂隊便組建完畢。
  有樂自然就少不了舞,巴國使者自告奮勇地站了出來,願意為趙侯獻舞。
  巴國歷史悠久:“西南有巴國。太葜生鹹鳥,鹹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太葜即上古時代的伏羲,後照為巴人始祖,巴國世居西南,但離中原並不遠,頂多在漢水流域。他們在夏代是“巴方”,殷商時是“巴甸”,向殷商納貢,因為內亂,君位空懸,便被周人派了位姬姓的公子來做了國君,從此開始了姬姓巴國的歷史。等到殷商倒臺時,巴國參加了周人的同盟,在牧野之戰裏充當前鋒,作戰英勇,“前歌後舞”地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
  這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只是在平王東遷之後,巴國已經和中原斷了聯系,稀少的周人遺民也被巴族同化,崇拜白虎,用柳葉劍。五百年來,他們只是跟秦國、楚國有些來往,再未參與過諸侯盟會。
  然而在趙國降服秦國,控制上洛地區後,無縫不入的趙國商賈重新找到了這個國度。春秋末期,巴國的主體依然在漢水中遊,也就是後世的漢中安康壹帶,還沒有被楚國逼得遠走川東,距離上洛並不算遠。
  這是巴國五百年來第壹次被邀請參加中原盟會,他們商量後派了壹位會說秦國方言的武士前來,性格淳樸的巴國武士在這種場合裏十分興奮,見趙侯有雅興,便主動出來獻舞。
  趙無恤很高興:“東南西北,中夏四夷濟濟壹堂,真是前所未有的盛況。”
  這壹下,樂與舞都齊了,只缺壹首好詩,來為這場聲勢浩大的會盟劃上壹個圓滿的句號。
  趙國的臣子們知道自家主君武功赫赫,文略也極佳,不但對傳統的詩爛熟於心,還擅長賦新詩,被有心人收集起來,成了畫風新穎的《趙風》。
  於是他們便不失時機地說道:“皎皎明月,不可無詩,請君上賦詩。”
  眾諸侯也口是心非地請求:“請伯主賦詩!”
  趙無恤從善如流,說道:“今日諸侯聚會於此,可謂是前所未有之盛況,但還有壹些人,沒有資格坐到這裏,其位卑,卻不代表其無才無德。甚至可以說,彼輩比起吾等肉食者來說,更加值得敬佩,寡人今日,便要為這些未能到場的人賦壹首詩!”
  來了這麽壹句讓人摸不著頭腦的開場白後,趙無恤從殿首踱步到殿尾,擡頭看了看月明星稀的夜空,似是有了想法,頓時大笑起來,他高高舉起盛滿美酒的犀角杯,對著天空那壹輪皎月,吟誦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子張站在殿外,聽著這幾句詩,有些莫名其妙。
  他上個月從葉地北上,直奔黃池而來,在子張看來,不管自己那些號稱“君子儒”的師兄們如何謾罵趙侯失禮,這都是壹場堪比葵丘之會、踐土之盟的大事,會深刻地影響到整個天下時局,以及孔門的未來。
  可惜的是,前幾天的大會盟,他沒趕上,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能來見證下今天的宴會。
  公西赤、端木賜等已經“叛離”的孔門弟子都在這次盟會裏占據重要位置,小師弟來投奔,他們也會給予方便,大殿是進不去的,但殿外諸侯隨從等待處,卻有子張壹席之地。
  子張旁邊是陳侯侍從的案幾,他也是陳國人,便與陳侯的禦戎陳棄疾有壹句每壹句地聊了起來。正百無聊賴之時,殿內卻熱鬧了起來,先是趙無恤逼迫諸侯舞樂,現在又親自走到殿門口,對月賦詩。
  賦的還是首新詩,規格與詩三百壹致,用詞典雅而有韻味,讓人眼前壹亮。
  可夫子教過子張,凡是君子作詩不可無的放矢,詩必言誌,但趙侯這頭四句雖美,但裏面表達的意思,子張卻不敢恭維。
  在這四句中,趙侯強調他非常發愁,愁得不得了。本來是建立霸業的宴會,壹片欣欣然,但趙侯邊喝著酒,邊唱著歌時,忽然感嘆道:人生能有多久呢?人生啊,就好比早晨的露水,壹會兒就幹了……
  在這稱霸的大好日子裏唱起如此消極的調子,甚至愁到需要用酒來消解,子張真不知道該說什麽好了,簡直是無病呻吟啊!或許這趙侯,也和那齊桓公壹樣,本是庸人壹個,滿足於小霸既安吧……
  “先是公然折辱諸侯,視之為樂官舞人,現在又在此哀嘆憂思,趙侯莫不是喝醉了酒,開始發酒瘋了?”
  “肉食者鄙啊……”
  然而還不等子張暗暗道出此言,卻又見趙侯將手裏的酒壹飲而盡,用更大的聲音吟誦道: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子張壹怔,他乃孔門弟子,精通詩三百,自然知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鄭風·子衿》中的成句。而“青衿”是士人的傳統服裝……
  他還聽出了更深層的意思,那就是青青子衿後隱藏的壹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意思是:雖然我不能去找妳,妳為什麽不主動來找我?
  趙侯這是在透露,他在掛念什麽人嗎?而那掛念的人,就是他前四句如此憂愁的原因麽?賦這壹首新詩,是希望能讓掛念的人自己尋來?若是能來,便是“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究竟是什麽人,值得趙侯如此記掛?而且來了就會受到他歡迎,奉為嘉賓?
  這幾句使得之前的“無病呻吟”突然壹變,詩意轉入纏綿深長。壹連串的疑問從子張心裏冒出,他有些糊塗了,但也收起了輕視之心,凝神聽了下去……
  ……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心念舊恩。”
  在秦伯擊缶,淄川伯吹笙,太宰伯嚭鼓瑟的應和下,又是四句詩從趙無恤口中吟出,伴隨著壹陣喝彩叫好。
  不到直到現在,能真正明白這首詩用意的人,寥寥無幾。
  望著壹臉莫名其妙的諸侯,疾筆而書的史官,殿尾陪坐的各國士大夫,趙無恤心裏不由發出了暗笑。
  他今天是有些醉,但還沒醉倒不省人事,醉到口不擇言的程度。
  公然讓諸侯獻樂獻舞,即是他真情顯露,也算是刻意為之吧。
  揚威之余,他更想要利用今日的宴會,向天下傳達兩件事:
  其壹,是趙侯已經身為伯主,主宰華夏秩序,諸侯無不景從!
  其二,就是他那顆求賢若渴的心……
  五伯九侯,那是什麽狗屁?他趙無恤說立就立,說滅就滅!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但從始至終,趙無恤都沒有忘記,他是依靠壹些什麽人才能有今日成就的。
  那就是士!學士、猛士、武士、策士!他們或開宗立派,或為知己者死,或百戰沙場,或妙計百出、縱橫捭闔。發展到今日,趙國可無諸侯盟友,卻不可無士。
  大爭之世,士貴,諸侯不貴,這天下的未來,是屬於士的!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現在,那些之前沒來得及投靠趙國,或者心中依然有猶豫的列國士人,汝等,聽明白了麽?
  他就是要通過這壹首意義悠長的詩,來讓郁郁不得誌的士人知道,霸主在關切他們,並希望他們能擯棄國別,主動來投效。
  無恤也不管在座有多少人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悠悠然在殿內繞了壹圈,這才再度舉盞,道出了這首詩的點睛之句,也是他趙無恤下壹階段的大誌向!
  這壹刻,悠悠明月,雖光臨九州,卻仿佛只照他壹人!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